欲。苟能洗心易虑,澄欲含虚,则摄迹归本之人也。”因此,道虽贯万法,却因人而异,因时而宜,而有所不同。修道需要经历的阶段,可能达到的境界亦有不同,从而演为道教的小乘、中乘和大乘修炼之法。
首先,修道之士要发起向道信善之心;其次,要有普渡之心,善待众生,引导别人与自己一同修道;第三,要寻访明师,无仙师的教导,修道之士不容易得道,所谓非师不度,非师不仙。
第四,要在明师的指导下诵读道经,道经是修道之门径;第五,要出离凡尘入于道门,柔弱无争;第六,正式受戒成为道徒,谨防身口意三业造作恶业;第七,隐居山林,独处修心;第八,立志苦修,深信大道是“真法王”,能度众生,得道则能无生无死;第九,念经度人,以积善缘;第十,当以师父为真父母,唯师才能助我修法身致慧命。
小乘法是修道之基础,在小乘法修习有得的情况下,修道之士才能“进中乘进修之法,后入大乘观行之法”。小乘之法为入门之法,
小乘有为之法,以教初门。既得其门,渐以中乘之法,以熟其行”。认为小乘是修道方法中的有为法,也是入门的修习方法,目的在于教初门。所谓“初门”,即是指刚入道门的初地修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