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们充分发挥想象,冲破佛教文化的桎梏,创造出了众多充满人格化的龙王形象。
龙王与道教同样关系密切。道教形成于东汉末年,它是在上古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吸收了春秋战国时期阴阳五行说和升仙思想发展而来的,上古的鬼神观念和龙的观念都被道教所摄取。
上古神话中龙是通天神兽,是升仙的坐骑,道教对此说全盘继承,神仙并以龙为脚力。道教的法术中有一种为“乘峤”,即乘坐神兽飞行于空中,与神仙往来,所乘的龙称为龙峤。
据道教经典说,乘龙者游洞天福地,一切邪魔精怪都不敢侵犯,无论到那里,都会有神出迎。早期的道教,尽管承认龙的施云布雨功能,却只是拿它当脚力使用,直到后来佛教将龙神据为己有的时候,才醒悟过来,大力争抢龙神,奉为龙主。
说起来缘于早期道教与佛教的激烈竞争,这种竞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双方争相拉拢封建君主以取得政治上的支持,二是尽量附和民众心理,取得民众的认同。所以当佛教关于龙王的内容日益渗入中国文化之中产生社会影响后,道教就奋起直追了,把道教中的龙也附会为王,且后来居上,名目的繁多超过了佛教。
主要有四海龙王,东海敖广、南海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