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秦昭王末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
分水鱼嘴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宽而浅,它沿岷江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窄而深,它流入宝瓶口。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东江),保证了成督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西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修建宝瓶口,是为了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减少西边的江水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
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利用离心力作用,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从而起到控制宝瓶口流入水量、分洪和减灾的作用,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