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衅,最后更演变成流血冲突。结果香港政府于1950年6月把这群老兵和家眷迁往调景岭。后来,香港政府取“吊颈岭”的谐音,改称“调景岭”,有“调整景况”之意。
早年其位置十分偏僻,自成一角,对外的交通工具只有前往筲箕湾的渡轮,这里非常的穷苦.居民生活初时只以油纸沿山塔建简陋的a字棚栖身,并以难民自居,由当时的社会局派发粮食,后期由港九热心人士组成港九救委会开展救济工作,并在营内设立难民服务处提供协助,另外天主教教会及基督教方面亦提供就业,教育等大力协助,村内曾设有多间学校如天主教鸣远中学,慕德中学等,基督教灵实医院亦随后建立.
随著居民出外打工及开始山寨式手工,生活渐渐改善,并形成倚山而建,横区而治的独特社区,政府在村内只设邮局及消防局,警署在山顶上.
别看这里穷,别看这里好像衣不果腹的,,但是这里非常的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岭内各学校于每年10月10日都会放假及全村举行仪式纪念国民政府成立,并长年挂起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村民自设治安队巡逻以防左派入村及在水源下毒,守望相助,港英政府并不刻意干预这些活动的进行,甚至会刻意挑起这些心念国党的人和受内地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