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孩子,常常都会有社交认知的扭曲。长期习惯了对模糊事件给予负面解释,对负面事件给予灾难性解释,常常对自我进行持续的负性反思。
陈小娅的回答,倒是符合这些标准之中,在她八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是父亲将她带大,不过十岁的时候,父亲也再婚了。继母虽然没有虐待过她,但是感情也谈不上有多么亲近。陈小娅的家庭观有些淡薄,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她并有感受太多的家庭温暖,即便很小的时候有过,那个年纪的记忆,也不足以支撑她的经历。
找到了陈小娅社交焦虑的可疑原因,徐佳男有开始询问她上学之后的经历。徐佳男的声音低柔,笑的很开朗,让陈小娅放松下来的同时,叙述经历也变得简单了很多。她们就像是朋友聊天,聊聊过去,聊聊学校。
学校,是一个人从出生成长开始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环境”。这个第一次,很重要,甚至在某个年龄段,学校的影响性会完全超过父母。因为孩子在学校的时间超过在家的时间,在学校交际的范围超过了在家的交际。学校里发生的事情,会影响当事人的社会观,未来的爱情观,以及决定一生的根本人格。
比如,上学的时候遭遇了猥亵的老师,虐待打骂的老师,那么这个受伤害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