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圣明,臣等遵旨”群臣轰然跪地,声浪前所未有的高涨,只差没将武成殿的屋顶掀翻。
武后按下朝中争拗,施施然重新就座,“朝廷大事,兵戎之外,亦有文治,所谓盛世修书,大周国力鼎盛,岂独例外?《御览》、《文思博要》之类,乃治学化民之宝典,唯只偏儒家,不及释道,颇有不足,朕有意集结饱学之士,编纂三教合一之类书,诸卿以为如何?”
“陛下,陛下英明呐”
这次的声量要小许多,大多都是些白发苍苍的老臣,尤以词林官和学道官为多,国子监祭酒明山宾、翰林院掌院学士韦处厚还有资深学士宋之问,都是第一时间跳出来力挺,春官衙门和麟台的堂官司官们,慢了一步,做了第二梯队。
总体而言,修书之事,虽涉及名望,但并无实利,而且专业壁垒颇高,重臣权贵要么没有兴趣,要么插不进手,大多不怎生介意。
“陛下,臣保举新安县公、鸾台侍郎权策为总纂官,领解文坛,玉成文华盛事”明山宾是个纯儒,迷恋诗词之道,对权策敬若神明,但到底不是权策的夹带中人,领会意图的境界差了些,权策方才的表现已经很明显,喜静不喜动,不欲冒头。
“臣等附议”
蓦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