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法搞得很多民歌手学的都是洋不洋中不中,不知道唱的是些什么玩意儿。
这,能行吗?
有人会说民歌也要与时俱进,要学会科学的声方法,不要像以前那样土得掉渣,只知道凭着嗓子喊叫。`
再吐他们一脸唾沫!
什么是民歌?民歌是一个民族的风情之歌,使用的是当地的方言,声方法也是口口相传的最适合演唱这种歌曲的方法,请问怎么就“土”了?怎么就不科学了?难道世界上只有西洋美声才是唯一正确的声方法吗?见他们的大头鬼去吧!如果这就叫“土”,那不“土”了还叫民歌吗?用美声唱法来唱应该是很“土”的民歌。出来的又是什么?
这就是华夏民歌教育的现状。
当然,更不用说民歌教育千人一面这种同质化现象,那就更加普遍更加严重了。以前的民歌手一开嗓子,不用看介绍就能听出是谁在演唱。同样一《绣荷包》,黄琼芝的演唱跟李古意大姐完全就是两个味道,但是相同的是她们的演唱同样出色同样好听,一听就能分辨出来。现在呢,找几个声音和演唱特点完全不同的民歌手出来看看,能找到吗?能找到几个?
华夏的民歌教育以后是不是能够再次从这条死胡同里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