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度恢宏,和管仲后先辉映,恰巧他的字叫平仲,品行
事功旗鼓相当,太史公便将两人合传。
小平仲先前在大魔国位至参知政事,名望和晏平仲相仿佛,后来天庭将他调至神雷玉府,大得闻仲的赏识,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声誉还是顶好的。
古人常说,盖棺论定,其实又谈何容易。管仲、晏婴可说是历史上较有作为的政治家,一个得到孔子极高赞扬,说是‘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一个被太史公推崇备至,‘虽为其执鞭,所歆慕焉’。这种的政治声誉自然免不了有人要来比附。
相较之下,闻仲的生平所为真是无足称道的,孔子说殷商有三个仁人,根本就没提这号人物。大约后代专制既深,需要这么一个所谓的忠臣样板,闻仲的名头遂而增高显大了。
自古有功臣、良臣、忠臣、社稷臣,闻仲只怕是哪样都算不上。小平仲的心性和闻仲相似,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的地位不惜以血腥暴力镇压无辜平民的。可笑的是历史上总有一些趋炎附势的贱儒推许为忠臣,闻仲的所为是名符其实的助纣为虐,除了忠于他自己的权势地位以外何曾对殷商王朝和帝辛纣王有半点补益?
因着一些似是而非的瓜葛,不明就里的人们或在有心人的引导下自觉不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