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人既非于道德和智能绝对完美,志愿和命令便非一切可从。
孔子虽然说过,“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儒家用三年之丧作为对先人的追悼,在此期间,仍视为先人事业的延续,当然无庸变更。
但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时序轮换,社会、家庭都需要新的支撑点。所以世间没有百代不敝之法,也没有一成不变的人事。
人类于道德上需要对社会负责,而非对祖宗负责。古人说,“道德有玷,恐遗先人之羞”。说法好像不错,但要站得住脚,首先先人得是道德君子才成。
从前秦桧是人人唾弃的大汉奸,他的曾孙秦钜却成杀身报国的大英雄,这虽是极端的例子,也可见人类在道德上不能完全效法先人。
至于在智能上,人类更应该继长增高,发前人所未发,不可固步自封,墨守成规。
元人编集二十四孝,要高自标置,不免选入了许多不情之举,像什么尝粪便了、刮肉疗疾、郭巨埋儿之类,周先生就很不为然,觉得这些事情从小教育,反而会让小孩留下阴影。其实道德到了极高境界,确实能做出许多常人不能的事。
但个人的气质和生长环境不同,好的道德也不能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