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教又叫名教,名义作为一种观念,有很大的潜势力,有些势力兴也勃,亡也忽,实质都有名义在潜移默化中起作用。
楚汉在荥阳对阵,兵疲将乏,双方都是强弩之末,项羽这时候将太公推出来,无非是想让沛公背上不孝的污名,父母是一身所从出,一个人若能不顾父母的死活,其他人自然更是无足轻重,中夏特别提倡孝道,亦是因为孝是仁爱一个核心观念。
主帅有不孝的声名,对军心士气难免有坏的影响。项羽黔驴技穷,对付刘邦可说是想尽办法了。刘邦处于这样的情境,除了眼睁睁看着太公被烹杀,似乎已经没有别的办法。
交换人质或许可行,但和太公同等份量的人质显然找不到。项羽的父亲死的早,叔叔项梁也已经战死,项伯恐怕不够分量,且在项羽的军中。
但巧的是刘邦和项羽同为楚将,曾经结为兄弟,这样一来,不孝的罪名就不是刘邦独有的了,刘邦所谓的共分一杯羹,似有共同承担这种恶名的意思。
项羽应该不会天真的以为劫持或杀掉太公便能让刘邦投降,用名义来打击刘邦军心士气的策略失效,太公便奇迹般的躲过一劫。
可惜世间的人质和绑匪不可能多有亲缘关系,所以这种事情每以悲剧收场的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