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传授十分严格,不光是技艺,也包括经验甚至人格,所以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父母只是血脉上的传承,师父才是事业和人格的传承,天、地、君、亲、师,师父在人生中常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周天子失去威权,王官学术流入民间,除了经子百家应运而生,也包括医、卜之类的方术。
好处是学问技艺日益公开化,更多的平民百姓有机会接触和学习,相应的师徒关系便越来越疏薄,汉代大儒设帐,弟子数千,游学数年连老师的面都见不着,自然学不到老师的经验和人格。老师付出的少,还要求学生‘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就不太可能了。
技艺和经典只是一个蓝本,重要的是经验。一个人读了再多的医书,没有老师的指点,终究不敢给人看病。吾人常说知识,知是知见,识是识力,有知见不一定有识力,知见可以教可以学,识力就不容易传授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一种技艺更注重识力,就不那么容易成材了。
孟子说:‘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这就是老师和师父根本不同的地方,与时代无关,重要的是职业的性质。
两汉经学最讲究家法,经过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战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