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透露出文化民族齐一的讯息。
种族的差异在于状貌肤色,民族的差异在于风俗习惯。边境四塞之地,和殊方异域接触,受别种文化影响,风俗习惯往往会出现差异,所谓风俗大都是一族的圣贤遗留下来的,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世人的行为习惯需要有一个标准,自然要取法于本族的圣人贤士。
中夏文化同化力极强,并世只有三五宗教差可比拟,从古以来活跃在四夷的族类,鲜卑、匈奴、氐、羌之流,虽然名称有音声的转移,从状貌来看,仍然是同族之人。只是风俗习惯未尽齐一罢了。
陶渊明有《桃源记》,记载当时躲避战乱,与世隔绝的一群人,风俗淳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其实这样的情景并不鲜见,只是生活多半不如陶渊明憧憬的那么美妙,一群人与世隔绝,环境闭塞,久而久之,也不知道从所由来,反以异类自居,这样的族类无虞数十,其实都是汉人的后裔。
世间同异本是寻常现象,从相同的地方来看,羽、毛、鳞、介也可以用动物一语蔽之。从差异来看,父子兄弟之间也难免有不同意见。或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或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造成的局面就截然不同。
差异往往是煽动仇恨的祸端,同异是相对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