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夏的文艺虽不像泰西分科那么细密,但人的才分本本来有所偏至,学者、文士、官吏所需的才份多少有些不同。
科举考试选拔官吏,自然不是以学者、文士的标准,但是学者、文士对文化的影响远非官吏可比,可以代表一国文化的最高成就。
况且学者、文士并非不能承担实际的政事,做不了官。只是思想境界更高一些,不容易和官场的不正之风同流合污罢了。
科举考试逐渐完善之后,考试内容也经过一些变迁,唐以诗赋,宋以策论,明清以八股,其实正好是文士、学者和俗吏的区别。
其实考试的内容和实际政务总是有距离的,诗赋、策论固然难以选拔出有真知灼见的人材,经义、八股的情况只有更糟,八股取士的弊病并不在于代圣贤立言,束缚思想什么的,而是离文艺的实质太远,考不出什么水平。
很多文学成就很高的人往往在科举上屡战屡败,因为科举考试是不需要什么文学天赋的,甚至天赋越差越容易出成绩。
古人对考试内容孰优孰劣有过许多议论,有的认为诗赋好一些,有的认为经义好一些,其实考试本不该限以时间,而是应该考较一个人真正的文艺功力,取试的目标也不该只限于官吏,教育是王道仁政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