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仁。
天地、圣人,无所谓仁与不仁,以人道眼光来看,有仁的一面,也有不仁的一面。所以神圣并非至高境界,仁才是最高境界。
孔子曾向老子问礼,老子说,‘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孔子则说,尔爱其羊,我爱其礼。礼崩乐坏,连礼法的程式虚文都不能维持的时候,孔子还要坚持礼。他著为《春秋》,明褒贬善恶,传学术精神,使乱臣贼子惧。
孔子坚守仁道,他转益多师,而青出于蓝。人道并不是天道的附庸,两者也不是互相胶葛的两种道术,实际人道境界还在天道之上,修行者可以成佛作祖,成仙成圣,未必能成仁成人。
孔子坚持仁道,却从不轻易以仁许人,颜回作为他的得意弟子,孔子也只说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
太上老君放弃人道,宣扬天道,这大概是他的神道立场使然,这是十分可惜的事。
天庭积弊丛生便是人道不彰的缘故。表面上道貌岸然,骨子里蝇营狗苟,人不在其形,而在于其心。是以乌鸟反哺,羊羔跪乳,越鸟朝南枝,狐死必首丘,这都是人道所称道的。
相反像桀、纣、秦始皇、隋炀帝之流,人面兽心,祸国殃民,都是人道口诛笔伐,以为鉴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