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讲,王辅嗣虽只有弱冠之年,对于逍遥派的功劳可不小。
当时逍遥派的武学至宝《道德经》,因内斗逸散已久,是辅嗣先生消除各方芥蒂,一统逍遥派,重新整理了秘籍,让武学至高得以完整留存。
又因为《道德经》晦涩难懂,逍遥派弟子习之不易,辅嗣先生又对武学至宝《道德经》做了校注,从而大大提升了逍遥派弟子的实力,从而让逍遥派重新跻身当时的三大派。而辅嗣先生完成这些是在二十岁之前的。
二十岁及冠时,辅嗣先生武功已经冠绝天下。
虽与浮屠塔、南山书院掌门人不曾比过,但辅嗣先生曾听当时的浮屠塔方丈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三日讲经完毕,辅嗣先生向方丈告辞时,曾演示了一招般若掌。
在这之前,辅嗣先生不曾见过浮屠塔般若掌,这一掌也不是《般若掌法》中的招式,但这一掌却暗合《般若心经》佛理,与浮屠塔《般若掌法》中最精妙一掌也不相上下,精妙更甚方丈,反让方丈对般若掌有了更多领悟。
浮屠塔归来,辅嗣先生开始将将自己武学感悟编写成册,是为《得意忘象》。
或许如阿伯所说的天嫉英才,或许是辅嗣先生在二十四岁之前,干了太多伟大之事,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