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乌盆案”这个案件的名字,包拯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只是想了半天也没想起来。
“大人,天色已晚,有人击鼓鸣冤,是否升堂问案?”此刻,一清瘦儒雅的青年男子走了进来,身着蓝白宽袍,风度翩翩。
融合了记忆,包拯一看便知,此人正是公孙策。
公孙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和包拯乃至交好友。因双目失明未能参加殿试,错失春闱,国家也失一栋梁。若论才学,不是状元,也是榜眼探花。后来,眼睛痊愈后,却没再参加科举,心甘情愿地跟随包拯做了个文案主簿。
公孙策算是包拯的文胆智囊,断案能力不在其下,有了他的帮助,如鱼得水,如虎添翼,断案更是少走了许多弯路。
“原来是公孙先生。”看了公孙策这个小白脸一眼,和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过包拯也没太在意,接过话道,“夜晚鸣冤,必有冤情。”
“学生也是这么认为的。”公孙策会意的点了点头,却自称学生,包拯意外之色也是一闪即过,对“学生”这个称呼也是觉得好笑。
目光看向公孙策的同时,包拯眼睛不由瞥向门外,见一股怨气在县衙门外涌动,彷如一团黑气,和西游记中的妖气有几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