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肯与理也。
又此间无见识人多以异端目我,故我遂為异端以成彼竖子之名。兼此数者,陡然去发,非其心也。”
坦然入狱:“名山大壑登临遍,独此垣中未入门。病间始知身在系,几回白日几黄昏。”
遗言:“倘一旦死,急择城外高阜,向南开作一坑,长一丈,阔五尺,深至六尺即止。
既如是深,如是阔,如是长矣,然復就中復掘二尺五寸深土,长不过六尺有半,阔不过二尺五寸,以安予魄..未入坑时,且阁我魄於板上,用余在身衣服即止,不可换新衣等,使我体魄不安..即安了体魄,上加二三十根椽子横阁其上..使可望而知其為卓吾子之魄也。
周围栽以树木,墓前立一石碑,题曰:「李卓吾先生之墓。」
著作:《焚书》(意為不容於世,早晚必将付之一炬)是李贄最為著名且争议最大的一部书,是他反封建思想、政治、哲学、社会思想及耿介性格的集中体现。
近来,更被评论界誉為「影响中国的百部书籍」之一。
李廷机《祭李卓吾文》:「心胸廓八肱,识见洞千古。孑然置一身於太虚中,不染一尘,不碍一物,清净无欲,先生有焉。盖吾乡士大夫未有如先生者,即海内如先生者亦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