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肯定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
主张「明於天人之分」,认为天有「天职」,人有「人分」,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应时而使之」的人定胜天思想。既说明规律的不可抗御,也强调应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荀子主张「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荀子继承孔子的地方,还在於他对於礼和师法的重视,坚持儒家「正名」之说,强调尊卑等级名分的必要性,主张「法后王」即效法文、武、周公之道。
又由於主张「性恶论」,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荀子成为后来出现的法家的开启者。
另外,荀子在经济上主张「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提出强本节用、开源节流和「省工贾、无夺农时」等主张。为以后历朝历代所遵守,至今仍有借鉴之处。
在军事上,其核心思想是「仁义」,主张以德兼人,反对争夺。荀子认为「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在乎善附民」。而要做到这些,就要隆礼贵义,好士爱民,刑赏并重。此外,还论述了为将之道,如六术,五权等。
《史记》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荀子的「帝王之术」,通过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