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而后又提出了蜩、学鳩、斥鴳与之映衬。一般对於鯤鹏之「大」与蜩鳩之「小」有两种见解,一是「小不及大」,另一是「大小自适」。
提倡「大小自适」的,可以向、郭為代表,而魏晋的玄学家则将此发扬光大。「天地者,万物之总名也。天地以万物為体,而万物必以自然為正。
自然者,不為而自然者也。故大鹏之能高,斥鴳之能下,椿木之能长,朝菌之能短,凡此皆自然之所能,非為之所能也,不為而自能,所以為正也。」
「鹏鯤之实,吾所未详也。夫庄子之大义在乎逍遥游牧,无為而自得。故极小大之致,以明性分之适。」
「物各有性,性各有极,皆如年知,岂跂尚之所及哉。」「苟足於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於小鸟,小鸟无羡於天池,而荣愿有餘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
「夫小大虽殊,而於於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於其间哉。」
由以上引言可以看出,向、郭眼中的自然拘限於物理现象,以本能為主。大鹏能高飞,斥鴳不能飞高,这是物理现象,也是本能的限制。
所以蜩鳩不希望飞到天池是不為而自然。向、郭认為大鹏和小鳩虽然形体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