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婚姻期间,他过著在一般人眼中看似舒适且豪华的生活。也正因為如此,他的感受与一般人也是不一样的,对自己对世界会有更多更深的困惑与不安。
随著时间过去,真相逐渐显露。29岁那年是他一生的转捩点,他的儿子罗睺罗在那年出生。他在外出巡游时,恰遇老人、病人、死者和修行者,深感人间生老病死的苦恼人称四门之游,经常在阎浮树下沉思,但是不得离苦之道,於是在29岁时的某个月夜乘马出家修道。
為了寻求解脱,他遍访名师,遇阿罗陀迦兰。阿罗陀為沙门师,日后的佛陀要求按照阿罗陀的教义和教规过梵行生活。
这种教义主张通过一系列禪定功夫,达到无所有处定,即是意识上一切空无所有,进入甚深的禪定状态。
不久释迦牟尼达到了阿罗陀所教导的一切,使后者大為嘆服,建议合作领导他的沙门团体。然而释迦牟尼却不满足於这种学说而选择退出。
仍未成道的他接著又跟随鬱陀罗摩子修行,得到非想非非想处定。但是他认為这仍然不是解脱的境界,然而释迦牟尼已经找不到老师。
佛陀证道於是释迦牟尼与五比丘在苦行林中修苦行6年,忍受飢饿痛苦。35岁时,意识到苦行无法达到解脱,转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