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平的陪伴下「移入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并与自己29岁的学生许广平同居。
当时是中山大学校长朱家驊请鲁迅到校。鲁迅日记:1月26日「晚往騮先寓夜餐」;2月1日(除夕)「夜往騮先寓夜饭」,騮公邀鲁迅共吃年夜饭。不久又聘顾頡刚来校,顾北大毕业才6年就当研究教授,鲁迅很不服气,声称只要顾来他便走人。2月18、19日,赴香港在上环基督教青年会礼堂举行两场题為「无声的中国」及「老调子已经唱完」的演讲。
1927年,鲁迅辞去中山大学职务到达上海,10年之久,一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北区的越界筑路区域(所谓「半租界」,是指今天虹口区北部鲁迅公园一带),那裡有特殊的政治环境保护他写作免遭迫害,以及他不少的日本朋友。
1930年起先后加入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但鲁迅与左联领导有很多思想上的冲突,因而有人认為他是自由作家。
1927年─1936年间,鲁迅创作了很多回忆性的散文与大量思想性的杂文,翻译、介绍外国的进步文学作品。
鲁迅在上海期间,和宋庆龄、陈賡有交往。鲁迅所主持的文学团体和郭沫若、郁达夫主持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