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
由於秦始皇认為闽中郡远离中原,是「荒服之国」,地处偏远,山高路险,而且越人强悍,难以统治,故实际上并未派遣官吏往闽中,只是废去当地酋长无诸及騶摇的王位,改用「君长」的名号让其继续统治该地。
郡县制在全国推行后,标誌著六国故地不会再有拥兵割据,自选官吏,财政独立的诸侯。此外,百姓的籍贯不再用以前所属的诸侯国,例如楚国人、齐国人等作為识别,而是用其所处的郡名以咨识别。
不过自秦灭汉兴后,汉高祖刘邦认為秦王室推行郡县制后,因缺乏宗室屏藩,过於孤立而亡,於是推行郡国制,大封刘氏宗室子弟為王,但却导致日后的吴楚七国之乱。因此歷代统治者都试图在郡县制至分封制之间,取得一定的平衡,以维持国祚。
為了防止六国遗民作乱,秦始皇下令收集天下的兵器,聚集到咸阳熔化,铸成大鐘及十二个铜人,每个铜人个重达二十四万斤,放置在宫廷里。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进行第二次巡游,途经碣石,宣布拆除原关东六国建造的城廓及堤防,称為「坠城廓、决堤防、夷险阻」,并在碣石山门刻石立碑,碑文内容如下:
“遂兴师旅,诛戮无道,為逆灭息。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