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因各地币制紊乱,遂废止关东六国原本通行的珠玉、龟贝、银锡等货币,改以黄金為上币,以鎰為单位,圆形方孔的铜钱為下币,文曰「半两」,直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銖。
需要注意的是,「半两钱」只是对秦国铜钱的统称,不是指铜钱的实际重量。据《史记平準书》记载,秦钱既重,又轻重不一,故此难以使用,并非一种理想的货币。
另一方面,「半两钱」圆形方孔的设计,亦非秦始皇首创,班固《汉书食货志下》记载秦钱「质如周钱」,可见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已经有类似的货币设计。
不过无论如何,圆形方孔的铜钱设计可以用绳索綑绑成串,携带方便,遂成為东亚各国货币的原形。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大力推行重农抑商的措施,他在瑯琊台刻石明白写著:「皇帝之功,劝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其具体措施是把商人和罪犯、奴隶作為首先「謫戍」(充军)的对象,让他们长期地出外远征,并到新征服的荒凉地方开垦,如河套地及桂林、南海等地,使边地得到开发。
当时秦徭役法规定,首先徵召有罪吏、赘婿及贾人(即商人);其次徵召曾為商贾的人;再其次徵召祖父母或父母曾為商贾的人。此外,富人也得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