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自古属於「瘴疠之地」,亦称「百越」,意指当地生活着众多部落。
汉初文学家贾谊自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亦听闻长沙气候潮湿多雨,以为自己会早死。汉人畏长沙如此,比长沙更南的岭南,其环境之恶劣可想而知。
即使是驰骋疆场半生,未尝言苦的伏波将军马援,自受命讨伐在交址地区发动叛乱的徵氏姐妹以来,在平定叛乱后亦自言后悔未有听从弟弟少游的话,做个平民百姓,反而从军平越。
当时汉朝已统治岭南地区达百余年,土地半垦,道路粗通,郡、县、乡、里四级政权已建立,已有不少越人汉化,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已有巨大变化。
马援在提及征越之战时,仍犹有余悸,恐怕客死异乡,可以想像到秦朝时期,岭南地区的自然及人文环境,较二百年后的马援时代恶劣十倍,而现存的史料均指,秦始皇对号称「瘴疠之地」的岭南采取军事行动的最大目的,是看中当地出产的犀角、象牙、翡翠及珠玑等物,以及扬威海外。
约公元前227年(秦王政二十年),秦始皇下令使尉屠睢以南郡为后勤重地,在当地徵发「吏卒」、「新黔首」、「甲兵」及各种军输物资等所谓「楼船之士」,沿湘江水道为主要补给线,深入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