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选择正确的道路。缺少般若,即是愚痴无明。
般若可分為世间般若与出世间般若。所谓出世间般若,是能够了解缘起、断除结缚、止息烦恼的能力。要得到这种般若智慧,需要修养及依戒与定的帮助。
智与慧的定义接近,差别在於,智的范围较小,主要指世间般若,有能抉择、决断之意;而般若慧的范围较大。
般若一词最早出现於东汉高僧支娄迦讖所译的《道行般若经》。
般若在中国多指智慧,《世说新语文学》载:「殷中军被废东阳,始看佛经,初视《维摩詰》,疑般若波罗密太多,后见《小品》,恨此语少。」
佛教徒认為,般若智慧跟世间的智慧不同,「智慧轻薄,故不能称於般若」,是经由内观所產生的正见;因证得金刚性如来藏空性心而生起实相智慧。
般若在中国没有相当的名词可以代替,虽意為智慧,乃不足以表显般若的含义,所以译经家不直接汉译為「智慧」,而以音译。
《大智度论》:「般若定实相,甚深极重,智慧浅薄,是故不能称。」
一般法会多念「摩訶般若波罗蜜多」,「摩訶般若」即是大智慧。波罗译為「彼岸」,蜜多译為「到」,应為到彼岸,般若波罗蜜多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