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东京,已经有些燥热。
半个月倏忽而过,所有演员都渐渐进入了状态。
顾诚的理想很远大,但光有理想和干货是拍不出一部好电影的,毕竟观众不是来听导演和编剧讲大道理的。
顾诚为魔改后的《三丁目的夕阳》注入了高大上的意义和灵魂,但山崎贵坚持的“发现生活之美”依然被保留了下来,为电影的神提供骨、肉、皮。
战后十年,摩托开始在民间普及,电视机开始出现,很多惯用的年代剧煽情手法,《三丁目的夕阳》也没有彻底放弃。茕茕孑立的主角茶川在郁闷中苦苦坚持时,他的邻居们一个个生活都在变得越来越美好。
隔壁铃木车行家生意蒸蒸日上,在整个丁目上第一户买了电视机,整个丁目的邻居都来围观,羡慕,看铃木家装逼——其实这种场景30多年后的华夏也是一样的,任何因为经济滞涨而怀旧的国家和人民,对这样的情节都是喜闻乐见的。换一个华夏网文套路写手,妥妥能改出一堆《重生之xxxx》回改开初年装逼打脸。
不过顾诚的逼格显然更高。在用这种生活之美的情节吊住观众胃口的同时,主线思想已经开始根植——电视出现了!电视台出现了!更多艺术形式出现了搬上电视机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