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员就是以士族出身的人为主。
士族垄断学术,把持教育权,天下各地,除了少数的官学外,私学基本上是各士族所办的,先生也是士族的人,就算有些庶族寒门的子弟有机会读书,那也一样是他们的学生。
所以说从中央到地方,上层站着的是以关陇派为代表的勋贵集团,但是在中下层,其实是以士族为代表的文人阶层。
虽然隋朝开始就推出了科举制度,试图给予庶族寒门入仕的机会,意图给那些小地主提升地位,但科举制度推出后并不顺利,一直到了此时,科举入仕其实也完全没有达到当初设立者的初衷。
科举年年举行,甚至各种各样的科多达几十科,可选出的士子却不多,可堪用者更少,到现在,科举这条路子,其实也是被勋贵官僚们所把持影响的。
考科举,一要地方官员举荐地方乡野有才名的乡贤,二则主要是地方官学和京城国子监里的学生,而这些官学里的学生,则又以贵族和官僚子弟为主。因此弄来弄去,能迈入科举这个门槛的人非常少。
兼之唐朝的科举考试又非常的不科学,考的内容有些杂,录取的标准更乱来,不糊名考试,甚至录取士子还是以门第和名气为主,这种不以成绩为首要标准的科举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