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目高达近5000余,囤积的各类原材料更是高达三十万吨。
这些,对于物资匮乏的日本人来说,简直比现大洋还要令人兴奋。
“呵呵,刘团长,听说你父亲也开了间机械厂生产枪械,跟老汉我这机械厂比怎么样?”老阎同志笑眯眯的看着刘浪。
刘浪忍不住翻了个白眼。老阎这就有些不地道了,一个是国内最大的兵工厂,哪怕是还没恢复到最巅峰时期,但刘浪记得那间成为博物馆的厂房里摆放的日志里清楚的记录着,只要翻过这年头,到明年这家兵工厂就能达到月产65步枪800支,79步枪3000支,冲锋枪3000支,捷克轻机枪600挺,92重机枪90挺,迫击炮150门,炮弹80000发,手榴弹30万枚,子弹150万发,火炸药123吨。年产晋一七式山炮40门,12式山炮200门,野炮150门,重炮24门,野炮最大射程11千米。
相比于连重炮都能生产,甚至听说到抗战后期连飞机都开始造了的太原兵工厂,刘浪独立团的那个由德国博士和几百工人撑着的机械厂,俨然就是个小作坊。
两者有毛线的比头。
当然,老阎同志伸过来的橄榄枝刘浪知道,那意思是,看到哥这儿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