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或者催眠术,可以被诱导或者复述出来,其中,越早的事件对我们心理特征的影响越大。
在藏传佛教中有一本书,叫《中阴闻教得度》,翻译到西方借用了当时西方有名的《埃及生死书》的书名,叫做《西藏生死书》,在内地,也有取名《西藏度亡经》的,书中叙述了作为临终逝者,在生死之间,会忆起此生以来所有经历过的细节。在英美关于濒死体验的研究中,那些从濒死过程中抢救回来的叙述者,也共同说出了这个特点,他们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一生经历,包括很多已经忘记的经历,都在濒死那一刻,细致而快速的闪现。
如果这是一个事实,那么,为什么越早的事件越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呢?
基督教因其原罪的教义,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儒家孟子则从仁义的目标来反推,人之初应该性本善。所以当西方心理学动不动就说恋父情结、恋*情结时,我们中国人听到后非常不习惯。
我们打个折中,假设人之初性非善非恶,那么,形成人的性格或心理的,只能是他日常经历及反应。按此假设,我们出生后是白纸一张,每一个事件都是一个墨点,由于事件和心理感受的连续性,基于这个墨点,四周又开始增加新的轮廓和墨迹,一步步,渐渐显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