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起自己读的《古文观止》,里面有个千古名篇《谏太宗十思疏》,名臣魏征写的,开篇写到:“臣闻求木这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汮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木长必固根本,国安必积德义,这作为一个比喻,可以。但根本推导不出来啊,毫无逻辑可言。中国古代尽是这种文章,用比喻作推导,搞出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来。
从教育学来说,下定义不如打比方,但是光打比方是说明不了问题的实质的,必须要学会下定义,才能格物非致知。
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文学作品,但把它当成严肃的社会科学论文,就不对了。
严肃的科学论文,在古代,应该读经。严肃的社会政治课题,在古代,应该读史。这才是正经读书人该做的事情。
我还记起了宁老将军在写字时,鲍老板的恭维。龙虎之气,不是画画,体现在书法的韵味之中。如果你真要形象地表现大气的流动运行,画画和拍照就可以了。
中国古代文化中,缺少对事物、对文字的精确定位,这是早年的艺术性学风带坏的。有人说,汉字是独立的字体,汉语是独立的多重含义的字的组合,理解起来有相似性特征,没有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