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拜,是因为我们太依赖它了。农耕文明中,土地耕作的田园,成了我们文化记忆中最主要的内容,在这种文明生存的人,朴素的共同的生活方式就是:耕读传家。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这句话,虽然是在他对仕途失败时的自我安慰,但谁有能说他不是真正地爱丘山呢?田园牧歌的审美情趣,占据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价值核心,就连“山果居”,也是迎合这种需求而建的,当然还有今天的农家乐。
中国人刚刚进入工业化时代、刚刚接受商业文化的洗礼。从这句话的意思可以想象出:大部分中国人,上溯三代,总是农民。所以,农民的审美观、农民的生活习性,在我们身上有巨大的残留。我要是一个月没有看见山,心里就不舒服,因为,我就是大山的孩子。妍子的父亲喜欢大海,因为他父母就是渔民。
当商业的大潮冲击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古城迅速变成了商业的文化。而真正古老的,仅剩下偏远的农村,顽强地传承。
农业文化是慢节奏的,是敬畏天地的。因为农业耕作的季节性特征,农闲与农忙如此规律,所以农民生活和思想的节奏是固定的,所以产生了对时间的崇拜,周易算命时,用年月日时起卦,就成了主流。农业严重依赖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