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的反映,而人的动机和内心是不可随意猜测的。
我们对自己的动机和内心都无法把握,何况去随意猜测别人的内心?但有人总是拿一个道理来说服自己,总认为别人的内心是可以猜测的,这个理论就叫做“将心比心”。
从大概率来说,“将心比心”是错误的。为什么,人心中共同的东西是有,但并不多。人生下来,求生是人的本能,这也许是人心共同的出发点。这个出发点也许是自私,不自私就无法生存。但这种自私,必须建立在别人无私的基础上,比如饿了就想吃,就哭。但必须有无私的母亲,来哺育你,才能让你的自私得逞。无私与自私的交融中,建立了初步的道德模式。
随着人的普遍成长模式的分化,每人遇到的际遇是不同的,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处事风格和心理特征,那么道德的行为范式也就发生了改变,标准也各有不同。比如,有人认为暴力是不可饶恕的不道德,但有人却认为以暴制暴是侠客的风范,值得歌颂。
我们分析曹操的行动及语言,就会发现这样一个英雄,他的道德成分是复杂的,不可能单纯用好与不好来定义。比如,他所说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使天下人负我”,这仿佛是不道德的。但是,在那个全国混战、人人自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