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修真小说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二百一十三章 数字化解析
是非常模糊的回答,是从功用上来定义孩子的大小,与数字化年龄关系不大。

    古人认识天地,是从混沌开始的,建立了天人合一的概念。所以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是用模拟类比的方式,来思考和推测。比如天地有五行,人就有五官;比如上天有好生之德,人皆有不忍之心。这种类推,成了文学艺术最主要的叙事方式。

    这种方式被滥用后,就容易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甚至完全错误完全相反的结论,是非常不可靠的。比如苏轼的词:月有阴睛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这两个判断也许都没错,但它们之间有联系吗?几乎没有联系,为什么要写到一起来,还让人们读起来觉得那么美?这只不过是反应了人类自古以来,模拟类比的思维习惯。符合习惯的东西,不管正不正确,总是让人舒服的。

    回过头来想,那些让我们充满舒服感觉的文学名篇吧,几乎都充斥着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这种将两种事混为一谈的本事,我们称之为艺术,并且乐在其中,这是不是人们模拟思维的习惯,在起作用呢?

    当然,在今天,我们如果在科学论文中,也采取这种方法,肯定要被导师骂的。逻辑关系何在?数学联系何在?

    数字化的社会,将所有现象赋予数字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