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的知识分子,都爱讴歌逝去的年代,这与我们的文化密切相关。外国人怎么样,我不说,我只说,你接触的中国知识分子。”
我把话题框定在一个可以讨论的狭窄范围,免得出现大而无当的局面。许多人,在真诚讨论问题时,不确定外延的边界,结果,容易变成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连话题交集都没有了。
就像大学生写论文,刚开始提笔时,真有一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迈。但议题太大,根本无法严密论证。这种学生是老师最头疼的,因为空泛,所以经不起推敲。
议题范围小,论证起来,才方便。
我们看论文题目,一般字数越多的,外延越小,越严谨,结论也更可靠些。题目字数越少,外延越大,越空泛,其实结论也似是而非。中国古代的散文,或者说政论文,往往题目字数小,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对大多数人的能力来说,这是不可靠的,只能说明作者胆子大。
要貌似能够证明一个大道理,不用逻辑,就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这是不科学的。比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是名篇,在当时,很有意义。但在今天,完全不符合逻辑。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