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到了观慧的程度,佛学上称为“毗钵舍那”。
止观修成之后,以止观双运为因,修持下去,自然得到定和慧都具有的果实。再一步一步继续修下去,就是十地菩萨一地一地的上进,最后证得圆满菩提。
天台之学、藏密黄教菩提道炬论、中观正见等学,都是属于这个修习的范围。
至于参禅的法门,在初期的禅宗,没有任何的法门教给学人,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哪里还有一个法门给人呢?后代参禅的人,他们的方法却是参话头、起疑情、做工夫,这些不是都属于用意识的法门吗?
不过,禅宗的用意识入门,与其他法门不同,就是把疑情作为“用”。
疑情是什么?疑情并不是观心的慧学,像止观法门一样,也不是百法明门论所列举的疑。疑和情连系起来,就深入了第八阿赖耶本识,带质而生,此心此身,本来是相互凝合为一的。不过,在没有开悟以前的人,像是胸中横着一个东西,拔也拔不掉,一定要在适当的机会、环境和接引下,才会豁然顿破,所以说:“灵光独耀,通脱根尘。”“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如果要达到“末后一句,始到车关,把断要津,不通凡圣”的境界,却不是言语文字可以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