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只不过是为给自己的哲学思维模式打开境界,这是专业的研究与观察,几十年前,日本有位大师,也做过这种工作。这种工作,虽然在宗教上意义并不是很大,但对世俗的意义,却是非凡的。”
万老师受到这种表扬,有点不好意思。“谈不上境界,能够打个补丁就不错了。对世俗社会,也没什么意义,只是个人爱好。”
“铃木大拙在一百多年前所著《禅与念佛的心理基础》,几乎在当时的西方哲学与心理学界,引起了轰动。这门东方宗教,居然引起了西方上层精英人士的敬重。虽然他的理论于宗教本身来说,并没有什么巨大的贡献,照我看,还有许多错误。但从传播学来看,影响了世界。要说佛教的普及,或者让社会接受,他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铃木大拙的著作,在学术史上,仅相当于用西方理论体系来分析佛家现象,并且,他本人没有悟道,他所描述的佛学现象,也只是从书上来的。但是,他用了让西方学术界听得懂的话语结构来描述,就让佛教的基本常识,得到了西方的认可。在我们国内佛教界,包括南怀瑾先生,对这个人的研究,是有很多意见的。
但是,这毕竟是影响着佛教传播的人物,是影响着宗教学术研究的人物,也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