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可以调。所谓安住当下,总的要求主就是身在何处,心就在何处,所以呼吸也就在何处。生命存在的表现形式,就只是这口气!这口气没了,生命也就没了。”
这个回答很巧妙,但法师好像是不加思索地说了出来。估计只有过来者,才如此自然吧。
又有人问:“六妙法门数、随、止、观、还、净中的观和观自在菩萨的的观是一样的吗?或者一个是方法,一个是所要达到的目的?”
老法师答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个深般若,是照见五蕴皆空所显示的大智慧,和六妙门的观,有很大的区别。数、随、止、观、还、净是一个过程,净以后才是观自在,还不是一个结果。结果应该是度一切苦厄”。
这一段,可以用来作理解《心经》的注解了。《心经》是最短的经典,但也最难以理解。
有人问:“佛教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做到即于一切,不落三界?”
法师只回答了一句话:“不离有漏修无漏。”
这个问答,我都无法理解,不知道,问话的这个人,功夫高到什么程度了呢?还是故作高深呢?法师为什么如此简洁,不加解释呢?
“好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