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寿云在国内确实是首屈一指的存在,楷书行书隶书篆书样样精通,最善狂草,一度有行内人士以“小张旭”这样的外号来称呼杨寿云,水平可见一斑。
当然,杨寿云更开心,拿着徐景行刚写的那幅《龟虽寿》如获至宝,恨不得能把那幅字给吞下去。
但也不怪杨寿云这么大惊小怪,实在是这一幅《龟虽寿》写的是真有水准。
写字的时候,徐景行没选纸,也没选笔,随手拿了一支中楷兔毫就动手了,而用的笔法则是很基础的汉隶,不过不是《曹全碑》那种秀逸多姿的今隶,而是更加古拙的八分书。
根据考据,汉隶总共分三个形态,最初的阶段就是古隶,随后是汉隶,最后是八分。
古隶是从篆书往隶书转化的那个过程中的阶段,风格相对古朴,猛的一看跟小篆似的,但字体结构和笔画已经相对成熟,不再是小篆那种粗细一致线条匀称的模样,而是发展出了有棱有角的横竖撇捺挑勾等笔划,连结构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简化,最起码对现代人来讲,认识阅读古隶完全没有压力。
而汉隶就是比较成熟的隶书了,字体结构更加完善,笔划也更加优美,《曹全碑》就是这个阶段的典型,那蚕头雁尾一样的优美姿态便是汉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