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样板地区。本地区举足轻重的粮食生产,又进一步的促进了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不仅在当时全国各经济区域中引人注目,而且为太湖流域社会经济的全面繁荣创造了条件。
太湖流域在两宋时期始终是全国的桑蚕业中心。这里,蚕一年能够饲育八次,而“平原沃土,桑柘甚盛,蚕女勤苦,罔畏饥寒”,天时地利人力都有利于桑蚕业的发展。仅杭州及其所属九县的夏税便纳绢九万五千余匹,绸四万五千匹,绫五千匹,绵五万四千两。
宋定都杭州后,杭州丝绸更是盛极一时,设绫锦院、文思 院、染院等织造机构,雇工数千、织机数百,全国丝织行业的能工巧匠都聚集杭州,民间私营机坊也有长足发展。杭州城内呈现了机杼之声,比户相闻和都民女士,罗绮如云的盛况,所产丝织品有绫、锦、绢、罗、纱、绸等十多个品种。
每年政府合发和买绢达数十万匹之巨,可见杭州民间丝绸生产之盛。而丝绸产业的发达又带动了贸易的兴盛,加之朝廷对海外贸易的提倡,促进了杭州丝绸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北向朝鲜半岛,东往日本,南与南洋诸国,通向全球。
而在为纺织业服务的商业性农业中,棉花在太湖流域也得到推广种植,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