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以为济王赵竑之冤具有双重内涵。理宗的皇位,本该是他的,只因他不满史弥远的擅权自重,发了几句牢骚,传入史弥远之耳,使史弥远蓄意废了这个皇储,矫诏立了理宗,此事本来就冤;赵竑被贬为济王,当地百姓为其不平,起事拥立其为帝。赵竑深知此事体大,派人告发,率兵“讨叛”,其实这些被讨之“叛”也很冤。
事后史弥远与理宗却依然把事变的罪责横加于赵竑,逼他自尽,大家觉得这就是冤上加冤。众多大臣、包括理学大师真德秀、魏了翁上书为赵竑鸣冤,都被史弥远贬出朝廷。一旦出现灾象及战事,就会有人将灾祸归咎于赵竑的冤狱。一直到恭帝时,谢太后主持朝政,才在朝臣的建议下恢复了赵竑爵位。
赵昺听罢却感觉这货死的不仅不怨,反而是自寻死路,简直称得上一个脑残。当初他被宁宗选中当了嗣子就该明白自己是干嘛来的,但在登上皇位前仍然存在诸多的变数。不仅要谨言慎行,还要防着小人暗算,更应该当个乖孩子,‘孝敬’爹妈,哄他们开心。而与朝中官员也要搞好关系,但千万不要轻易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以免无端树敌。
但赵竑不仅疏于防备他人暗算,还觉得自己当上皇帝已是手拿把攥之事,恣意点评朝臣。而在招惹了史弥远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