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敌人的时候,对方肯定已经以堂堂之阵压过来了。这时被伏击者还在手忙脚乱的变换队形,领取和分配兵器。这种态势一旦形成,基本就是对被伏击者的单方面屠杀了。
可要想达到这种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可不仅仅是藏在敌人视线之外就可以了。在任何时代的战争中,情报永远是最重要的。因此在古代战争中,军队在行军时,也往往会派出哨探来随时侦察周围的情况,他们的作用不仅在侦察行军路线,还要做好敌军预警。
但是古代的哨探由于技术方面的限制,实际上能够进行的侦察范围相当有限,也就有了哨探十里、二十里的区别,且伏击方也会派出斥候、游骑反杀对方的哨探,阻止其获得情报。而想要躲过敌军的侦察,就要对当地地形十分熟悉。而事实上大部分的伏击,基本都是在敌军对于当地地形不熟悉的情况下进行的。
因此行军路线是否会有敌军伏击,赵昺以为将领的判断时常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在这中情况下,将领对于行军路线的判断,往往不得不依赖于哨探侦察的结果,但哨探在必须优先于行军线路的探索的情况下,更难对敌军位置进行有效追踪。而一场成功的伏击战,除了要能够成功掌握敌军的行军路线以外,还要是能够保证自身的行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