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就是一千八百万两。
虽然这笔钱可以让乡绅富商一块捐,但大头肯定要归朝廷出的,一年花他个一千万两银子是起步价。
他也想过能不能让学子的家里掏一部分,不过征询了礼部、吏部和内阁的人之后,就马上打消了这个想法。
为啥?
几乎所有人都告诉他,要是得掏钱才能读书,那读书就又成了有钱人家特权了。
别看老百姓都挺羡慕读书人的,但是大明有多少人家有读书的传统?
大多数百姓的想法是,现在不读书也能过得挺好,那干嘛去读书?
小伙子一读书就至少得读十几年,现在家家户户都有地种有活干,忙都忙不及,干啥把好好一个壮劳力放书院里,更何况还得花钱?
读书能当官能光宗耀祖不假,可是这么多人读书,有多少人能当上官的?
穷秀才穷秀才,就是考上了秀才还是穷,要是连秀才都考不上的那不是更白读了?
所以,若是要掏钱,一般人家的孩子是不会去读书的。
只有不花钱,才能抵消老百姓的抵触情绪。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倒必然有不少人家送个孩子去读书。
不过也未必永远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