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得好的会被赞一声手巧贤惠。
跟火炕一样,谭山夫妇也把大枣饽饽这个胶东传统食物带到了海州,每年小年之前都会做几十个,每天一大锅,一锅只能蒸七八个,要连做五六天。
做大枣饽饽不仅是个技术活,更是个体力活。揉面是关键,至少需要半个小时,要将发好的面揉得有劲道,这样蒸出的饽饽才会有弹性,咬起来有嚼头。
前几年都是杨婶一个人忙活,因为谭沁力气小,根本帮不上忙,反而会添乱,不知为何杨婶这次让她掺和进去。
林维桢在这里生活了五年,过了四个春节,早就摸清了做大枣饽饽的规矩,蒸饽饽时严禁外人进出,怕冷空气进入厨房让锅里的饽饽受风,导致饽饽表皮产生皱纹甚至皴裂,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一天的心血就全白费了,这锅饽饽只能留给自己吃,无法当礼物送给邻里和亲朋好友。
所以谭耀祖刚才挨骂那是自找的,连林维桢这个外人都懂规矩,他这个亲儿子还往那边凑。
等了没多久,今天的大枣饽饽出锅了,准确地说,半个小时之前就已经出锅了,但为了避免饽饽表皮皴裂,需要打开锅盖使之逐渐冷却定型,这才算是大功告成。
杨婶把装满饽饽的簸箕放在正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