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两年开始,中华广告行业开始妖魔化,凡是在市场上混的私企国企都想给自己脸上贴点金。
先是早前得是做出了极其耀眼的成绩才能拿到的,“省优”,“部优”,“国优”这样的政府颁发荣誉开始泛滥。
这些荣誉当众,一部分路子野的企业家,是通过关系找到了地方或者上级主管部门要来的——一般来说,为了扶持地方产业,或者干脆就是为了送人情,对于这种荣誉上面不吝啬。
八十年代末,消费者基于对国家或者是政府部门的信任,这种荣誉还是被看的很重。带有“三优企业”标致的产品到了市场上,也获得了了很好的竞争力。
可是到后来这种荣誉越来越多,一些企业干脆也不走人情,也不找领导废那个功夫了。直接就拿着“三优”的标往自己的产品外包装上印——反正这年头“三优”放的多了,有关部门也懒得核查。
慢慢的,消费者也就麻木。
发展到近两年,国内的“三优”荣誉更是不好使——因为“国外”各种奖项开始发力,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
什么“国际金奖”,什么“亚太地区最畅销品牌”这种极其具有唬人效果的光环开始时髦起来。
这种“国际”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