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十年代末期,就已经有了国营厂的职工私下里开设小厂的情况。那个时候国营厂本身就没有什么竞争力,冗员问题相当严重,生产成本上降不下来,本身体制又存在问题,对市场的反应迟缓。
这样的企业,如果再有自己带职工搞几个生产同类产品的小厂吸血,争夺本身就不多的资源,除了死的更快之外,没有第二个后果。
而更大的问题是,那些在外面开设小厂的职工没有什么生产资料,什么机器设备原料工人技术,一股脑的都得从原厂里边捣腾。
曾经温州那边儿就搞出了个惊动了全国的“老鼠案”,说是八七年的时候,一家齿轮厂车床三天两头的坏,修好了这儿坏了那儿。而且坏的还很奇怪,干脆就是零件不翼而飞。
后来厂长找了公安局的同志一查,查出来了;敢情是厂里边几个有亲属关系的职工在外面开了个小作坊。此前,这几个人买了厂子里边用了二十多年,淘汰下来的四台车床。
可是那个时候国营厂淘汰下来的东西,那得是啥成色?
如果用现在话形容,那就是伊拉克战损品质,三天两头的坏。
坏了咋整?
修,没配件。就算是有配件,一是没门路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