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历史原因,这两条腿始终参差不齐。一会儿左瘸,一会儿又瘸。
有的时候,还是两条腿一起瘸。
显然,在发动机研制自强不息的道路上,第一位青年才是合理的榜样。我们国家需要的发动机那么多,光靠抄,是绝对抄不来的。
然而不幸的是,我国的实际情况却更接近第二位。在漫长的发动机仿制、改进、自研和引进相混杂的历史中,我国发动机很长时期内都处于做一个,丢一个的状态,未能将技术和经验的积累系统化归纳,并升华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用于指导新型发动机研发。在这段令人痛心的经历中,涡扇6就是学术争议最大的一个。
有人甚至攻击它是一颗最大的毒瘤,贻害至今,言辞之激烈,难以想象。
而后世的军迷,对于涡扇6的下马,态度也是两极分化严重。有人痛心疾首,有人幸灾乐祸,有人如释重负。
更多人却是一片的茫然,浑然不知道怎么一回事。
用百度百科的话来说就是:“涡扇6型航空发动机是我国于六十年代始研制的第一种推重比为6一级的军用加力涡扇发动机,于八十年度初停止研制,未能投入使用,但在中国航空工业史上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