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申包胥哭秦廷的这段历史,显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至少那一系列的排比句看上去虽然很有气势,但仔细一琢磨,就会觉得那像是刻意为了增加气势而进行的文艺创作。
所谓“跋涉谷行,上峭山,赴深溪,游川水,犯津关,躐蒙笼,蹶沙石,蹠达膝曾茧重胝,七日七夜,至于秦庭”,主要是在说他一路上的艰辛,另称的也是他的决心,虽然在秦廷之外连哭七天七夜,并且滴水未进,也是这一优良品质的体现,但在不喝水的情况下,还能哭上168个小时,显然有违水循环的基本规律。康采恩在读到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有曾经不乏疑惑的调侃道,申包胥同志体内的结晶水含量,恐怕已经下降到临界值了吧。
不过有决心终究是一件好事,大秦或许就是在这谷中城的感召之下,答应了楚国的求援。
不过在行军路线上,秦国人可不会将就申包胥的意见,他们并没有选择直接向东南方向前进,把被吴国占领的楚国都城打回来,而是选择了沿着纬度前进,在炎热的6月天里,尽量借助淮河水系丰富的水资源补充淡水给养,然后从两淮之间南下,扑向吴国境内,迫使在楚国境内逗留的吴王阖闾,不得不返回国内救援。
其实这一点,吴国方面早就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