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当时的汴京城里,就已经有很多人家开始模仿玉津园大学的文化墙。
只不过上面提醒的内容,并不一定是套餐的学问罢了。身处天子脚下的他们,当然对科举取士更加感兴趣,所以之乎者也之类的东西,才是京城文化墙的主力。
不过康采恩对这一现象并不反感,这也是崇尚文明的一种方式。对于大宋王朝的官吏们来说,这也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教化方式。
只是有些酸腐文人至今还认为,将圣人的教诲写在墙上,实在有不敬的嫌疑。所以文化墙这种宣传形式,大都集中在开封城外的郊区之中,一旦进了城,类似的现象也就少了很多。
但康采恩却不会因此而感到没落,因为他在进城之后,忽然有一阵热情的秋风将它紧紧的裹了起来,那些熟悉的面庞再一次出现在了他的面前,有很多甚至还是专门从朱雀门附近赶过来的老相识。
原来在他徒步进城的过程当中,小郎君回返的消息就已经迅速的传进了城里。北京城市个喜欢热闹,也喜欢招揽热闹的地方,所以像这样传播小道消息的人物,从来都不会缺席这里的大舞台。
就连曹婆婆也拄着拐棍,晃晃悠悠的迎到了南熏门附近,这让康采恩受宠若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