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头粉!”把袁雨潇闹了一个大红脸,老板也笑了,自此时起,他与老板就算是认识了。
以袁雨潇的性格,本来都不好意思再去这家粉店了,奈何去学校的路上及周遭,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后来,他与于晓鹭甚至多次在粉店遇到那个白胡子老头,成为彼此熟悉的常客。原来那老头是工农粉店的退休工人,这个工农粉店在早些年在这一带也算是赫赫有名。袁雨潇和于晓鹭从老头那里学到很多粉店的“切口”,诸如“带腥的”“出堂的”“轻挑”“重挑”“双油”“双码”……调皮的于晓鹭,把这些词儿学了去给班上的同学取绰号,自得其乐。
这两年来,包括粉店粉摊在内的各种店子和摊子都多了起来,但袁雨潇还是习惯于到这个自己非常熟悉的店子。这方面他与于晓鹭不同,于晓鹭有时候会喜欢去尝试新出来的店子的口味。
虽然店子多了,但这个粉店生意还是很好,除了做得因店子做的时间长,留住了老顾客,更因为老板在店名上玩的小心眼。“国菅粉店”这个招牌,如果不是着意细看,很容易认作“国营粉店”,而且一般人能认识“菅”字的也不多,基本上就当它是国营的了。虽然个体的私营的店铺已经发展了几年,但人们还是更相信国营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