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重大的问题。水渠从山头过,打开缺口,清洌洌的水便能将乌有村半山腰以上的田土尽情灌溉。
水渠每年只在夏季几个月通水。一到秋季,不需要灌溉了,水渠便关闸停水。沿途的村民便去修缮缺失的渠道,加固或者清淤。
这本来是件大集体协作才能完成的事,果然在承包制出台后,水渠再没人管了。年久失修之后,千疮百孔。水库也懒得放水了,即便遇到百年不遇的干旱,水库也不再放水入渠。
其实这也怪不得水库,渠道不修,问题太多。倘若贸然放水,水到渠穿,造成了损失谁来赔?
由是过了许多年,上级领导终于发现,没有水,经济建设只是一句空话,于是又开始重视起水渠来,每年拨了不少的款项,专门针对渠道修缮。
过去修水渠,都是出义务工。这种传统在维持几年后,正式寿终正寝。现在再修,是需要出钱雇工来做的。
陌然了解过,镇里拨下来的维修款不少,但要全部将渠道修好无后患,这点钱显然还不够。唯一的办法就是再次祭起出义务工的大旗。他甚至有了主意,过去义务工组织不起,是村里没办法治到村民。现在他们再不出义务工,很简单,与土地补偿款挂钩就是。
县